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读者·作者·编者

  • 热烈祝贺本刊荣获2016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郭秀婷;

    <正>2017年11月1日上午,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刊荣获2016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幷入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此次会议发布了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中国国内科技论文产出状况"、"中国卓越科技论文产出状况"等权威报告;同时发布了"中国科技期刊"、"中国科技图书"相关指标。

    2018年10期 v.26;No.444 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8 ]
  • 本刊自2017年开设“技术创新”栏目

    本刊编辑部;

    <正>为了鼓励临床技术创新,推进实用性新技术传播,本刊于2017年增设"技术创新"栏目。涉及实用性手术技术方法、器具、材料的创新与改革。稿件书写要求:(1)简述技术创新的背景、目的和创新点;(2)详细介绍创新的技术与方法并配有示意图或照片,建议同时投送5分钟视频资料;(3)报告近期结果或典型病例:报告病例的近期结果或1~2例典型病例,配有相应图

    2018年10期 v.26;No.444 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1 ]
  •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网站开通

    邹雪莲;

    <正>http://www.chinaorthopedic.org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领导下,广泛团结与肢体残疾康复有关的矫形外科专家和专业人员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专业委员会是2004年7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登记注册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是国家一级社团的分支机构。根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章程,团结广大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同仁,坚持全面康复观点,推动康复医学研究,积极

    2018年10期 v.26;No.444 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1 ]

临床论著

  • 两种手术入路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疗效比较

    洪新杰;周启荣;曹烈虎;陈晓;牛云飞;

    [目的]比较肱骨远端后外侧入路和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6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12例肱骨小头骨折的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骨折采用Bryan-Morrey分型,分为肱骨远端后外侧入路组和鹰嘴截骨入路组,术后随访并记录并发症,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外侧入路组6例,术前分型Ⅲ型3例,Ⅳ型3例,术中Herbert螺钉埋头内固定,必要时辅助克氏针及钢板,术后Mayo评分平均(84.17±7.36)分,术后2例出现肘关节僵硬,经功能锻炼后恢复,1例内固定松动,骨块移位,行二次手术内固定后骨折愈合。鹰嘴入路组6例,术前分型Ⅲ型2例,Ⅳ型4例,术后Mayo评分平均(94.33±5.54)分,术后出现1例肘关节僵硬,经功能锻炼后恢复。[结论]肘外侧入路操作安全,且便于显露肱骨小头骨折线和游离骨折块,适用于合并肱骨外髁骨折或肘关节外侧副韧带软组织损伤的患者。肘后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对关节面尺侧有较好的显露,并发症较少,具有显露清楚、操作方便的特点,适用于涉及内上髁及滑车的严重粉碎性肱骨远端骨折。

    2018年10期 v.26;No.444 865-8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02 ]
  • 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髁上骨折

    曾凡辉;涂淑强;帅永明;

    [目的]探讨单一前外侧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成人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7月~2016年10月手术治疗的成人肱骨髁上骨折患者26例,根据AO分型,A2型7例,A3型19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3~8 d。其中,14例采用单一前外侧切口双钢板固定(双钢板组),12例采取单一前外侧切口单钢板固定(单钢板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与随访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双钢板组手术时间[(102.29+16.96)mins vs(86.25±11.18)mins,P<0.05],切口长度[(12.21±1.20)cm vs(10.04±1.18)cm,P<0.05],术中失血量[(131.78±35.50)ml vs(105.42±23.98)ml,P<0.05]均大于单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随访8~21个月,平均(13.23±4.12)个月。双钢板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单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1±0.89)月vs(5.50±1.62)月,P<0.05]。此外,末次随访时双钢板组按Cassebaum标准临床结果优良率高于单钢板组((92.86%vs 75.00%),尽管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钢板组无1例晚期并发症,而单钢板组2例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1例发生螺钉断裂。[结论]采用单一前外侧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肱骨髁上骨折具有固定可靠、骨折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2018年10期 v.26;No.444 870-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6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7 ]
  •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掌倾角的测量与诊疗价值

    张卫红;王玉强;王利民;赵辉;

    [目的]探讨掌倾角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测量及诊疗价值。[方法]门诊或急诊就诊的腕部外伤患者97例,拍摄有腕关节侧位X线片的患者56例,按照可否分清头、月、舟三骨轮廓分为两组,其中可分清三腕骨的X线片59张(以SPC标准分析),分不清三腕骨的X线片47张(以RUO标准分析);分析两组中评价为优、良的侧位X线片上掌倾角的测量结果,将测量结果按10°~15°为界分为A组<10°、B组10°~15°和C组>15°。[结果]SPC分析组共分析X线片59张,其中普通X线片16张,DR(digital radiographs)片43张;优11张,良27张,差21张。RUO分析组共分析X线片47张,其中普通X线片23张,DR片24张;优9张,良16张,差22张。共得到优良的侧位X线片63张,其中无骨折9张,骨折复位前19张,骨折复位后35张。无骨折组分别有A组2张,B组7张,C组0张;骨折复位前分别有A组16张,B组2张,C组1张;骨折复位后分别有A组6张,B组29张,C组0张。普通X线片能分清三腕骨的比例为41.0%;而DR片的比例为64.2%。[结论]DR片较普通X线片在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中更具优势;标准的腕关节侧位X线片是测量掌倾角的基础;需重视掌倾角变异的存在。

    2018年10期 v.26;No.444 875-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8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4 ]
  • 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中青年髋关节发育不良

    宋永兴;曾忠友;陈晓东;俞伟;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Smith-Peterson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中青年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5年2月采用改良S-P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术治疗32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男3例,女29例,年龄18~55岁,平均38.5岁。均为单侧手术,左侧19例,右侧13例,均无既往手术史。髋关节骨关节炎分期:T?nnis 0期23例,I期9例。1例Shenton线不连续。[结果]32例患者均顺利接受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患者均获得14~82个月,平均38个月的随访。Harris评分由术前(69.80±6.70)分增加至末次随访时(89.37±3.93)分,两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LCE角[(9.50±3.66)°vs(32.51±3.13)°]和ACE角[(5.70±4.80)°vs(31.51±3.68)°]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髋臼顶倾斜角[(15.30±2.91)°vs(5.69±2.34)°]和股骨头超出指数[(28.50±3.87)%vs(10.20±5.10)%]均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患者中,1例由术前T?nnis I期改善为0期,其余分期无明显变化。术后仍有1例Shenton线不连续。[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术中精确操作,采用改良Smith-Peterson入路髋臼周围截骨治疗中青年髋关节发育不良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2018年10期 v.26;No.444 878-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1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28 ]
  • 髌股支持带平衡术治疗解剖异常的复发性髌骨脱位

    任民;董宇;甄平;李慎松;姚彦斌;陈锋锋;虎宏权;

    [目的]研究髌股支持带平衡术治疗伴有解剖异常的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32例。术前Q角>20°或CT测量TT-TG值>20mm。采用改良髌外侧支持带松解+内侧髌股韧带(MPFL)双束重建术。术后随访1年。检查髌骨恐惧症、最大屈膝角度、Kujala评分、膝关节CT检查并测量髌骨倾斜角和锚钉-髌骨间距。术前、后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32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28例在6周后最大屈膝超过120°,能够完成深蹲;4例在2~4周后的锻炼中出现屈膝超过70°后的髌骨痛,于6周后最大屈膝度达90°,12周达130°完成深蹲,12~20周后屈膝位髌骨痛消失。Kujala评分由术前(77.34±8.64)分增加至术后1年后的(96.25±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髌股关节匹配正常,髌骨倾斜角由术前(20.06±2.77)°显著减少至术后1年时(9.25±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锚钉尖-髌骨外缘间距术后1 d和1年时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髌骨不稳症状消失,髌骨恐惧症阴性。[结论]髌骨内外侧支持带平衡术治疗解剖异常的复发性髌骨脱位能够明显改善髌骨稳定性,临床效果满意。

    2018年10期 v.26;No.444 883-8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9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28 ]
  •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围手术期加速康复

    万安营;唐淼;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固定围术期应用加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术的患者,按围术期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加速康复组和传统康复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疼痛程度、并发症、髋关节Harris评分、基本生活能力评分(改良BADL量表)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加速组在术后1、12、24、72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速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4/40)vs(11/4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速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常规组[(6.82±0.64)d vs(9.21±0.83)d,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加速组术后3个月时Harris评分和基本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传统组,其中Harris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围术期中应用ERAS理念是安全可行的,不但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术后生存质量,而且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2018年10期 v.26;No.444 88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9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35 ]
  • 黔北地区儿童骨折特点分析

    徐艳朋;俞松;

    [目的]了解黔北地区儿童骨折的特点。[方法]以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矫形外科作为单一中心研究,收集2009年6月~2017年6月于该中心住院的黔北地区儿童骨折的临床资料,年龄≤14岁,统计患儿的性别、年龄、病因、发病时间、骨折部位、家庭情况及治疗方法,分析本地区儿童骨折的特点。[结果]共收集骨折患儿4 778例,骨折5 314处,其中男患3 292例,女患1 486例,男女比例为2.22:1,不同年龄男女发病数构成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8.759,P<0.05),且各年龄男女发病数比值随年龄增大呈现增高的趋势。儿童骨折的高发年龄为1~6岁,共2 693例,占56.36%,其中3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病因以摔伤为主,共3 162例,占66.18%,其次为车祸伤,共1 095例,占22.92%。7~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12~2月份最少,共888例,占18.59%,且骨折发病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儿童骨折部位以肱骨骨折最为常见,共1 501例,占28.25%,其次为尺桡骨骨折,共1 036例,占19.50%。家庭情况:农村患儿3 572例,城市患儿1 206例,农村患儿数量明显高于城市患儿,两种家庭患儿在不同月份构成比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1.754,P<0.05)。治疗方法:保守治疗2 740例,手术治疗2 038例,两种治疗方法在不同家庭上的构成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7.111,P<0.05)。[结论]儿童骨折好发于1~6岁,男性及农村患儿多见,骨折部位以肱骨骨折最为常见,主要病因为摔伤,暑假为发病高峰,治疗上以保守治疗为主。

    2018年10期 v.26;No.444 893-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5 ]
  • 椎间孔镜TESSYS技术上关节突磨削程度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李瑞;孙兆忠;房清敏;任佳彬;王红艳;郑振阳;刘鑫;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孔镜(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在建立工作通道时上关节突磨削程度对术后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3年8月共396例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下同)患者。随访时间2年2个月~2年6个月,平均2年3个月,剔除67例失访者。分别于术前、术后行术区关节突关节三维CT+重建,根据上关节突磨削程度分为微量磨削组(磨削程度<25%)、少量磨削组(磨削程度25%~33%)、中量磨削组(磨削程度33%~50%)、大量磨削组(磨削程度>50%)共4组;采用VAS评分、JOA腰痛评分、临床改善率、腰椎不稳发生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1)术后即刻VAS评分分别为(1.33±0.57),(1.69±0.51),(1.81±0.67),(2.12±1.05),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年VAS评分分别为(1.26±0.35),(1.65±0.16),(3.72±0.65),(4.79±1.43),其中中量、大量磨削组VAS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后两年JOA评分分别为(24.37±1.78),(24.81±1.88),(18.62±3.71),(19.57±4.16);术后2年临床有效率分别为微量磨削组93.42%,少量磨削组95.89%,中量磨削组77.78%,大量磨削组50.00%,中量、大量磨削组有效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腰椎不稳发生率:术后2年微量磨削组3.29%,少量磨削组4.79%,中量磨削组44.44%,大量磨削组75.00%,中量、大量磨削组腰椎不稳发生比例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腰椎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手术中,上关节突磨削程度超过33%时可影响腰椎稳定性,并出现相应症状,应尽量减少对上关节突的磨削。

    2018年10期 v.26;No.444 898-9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128 ]
  • Wiltse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比较

    杨飞;卢苇;武永刚;

    [目的]比较Wiltse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2年2月~2015年8月收治的87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采用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6钉椎弓根钉-棒内固定47例,采用传统4钉椎弓根钉-棒固定4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1年及2年伤椎矢状面Cobb角、末次随访腰背部疼痛VAS评分、ODI评分情况。[结果]87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Wiltse组术中失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得12~36个月随访,平均(23.13±8.15)个月。末次随访时,Wiltse组的VAS评分明显小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3±1.85)vs(4.93±1.98),P<0.05]。Wiltse组的ODI明显小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0±3.20)vs(12.20±3.11),P<0.05]。术后1周两组后突Cobb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年、2年时Wiltse组的后突Cobb角显著小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后路内固定术相比,Wiltse肌间隙入路联合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减少了术中损伤,有效复位和维持复位更好,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更好的方法。

    2018年10期 v.26;No.444 903-9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2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204 ]
  • 有限脊柱截骨加椎间盘切除治疗陈旧胸腰椎骨折并后凸畸形

    姜泽威;汤舒婷;姚树强;于建林;周纪平;杨永军;徐雪萍;

    [目的]评价有限脊柱截骨加椎间盘切除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8月~2016年12月,采用有限脊柱截骨加损伤椎间盘切除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患者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35~73岁,平均(45.22±2.34)岁。采用JOA评分(29分法)、背部疼痛VAS评分和影像测量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顺利接受手术,未出现重要血管、神经及内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12~36个月,平均(24.14±1.58)个月。VAS评分由术前(7.23±2.24)分显著减少至末次随访时(2.93±0.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由术前(13.40±4.12)分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24.11±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由术前(45.22±10.21)°显著减少至末次随访时(8.41±6.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检查显示重建椎间盘骨性融合,所有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未见松动、拔出、切割、断钉等并发症。[结论]有限脊柱截骨加损伤椎间盘切除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矫形效果满意,术中脊髓360°减压充分,远期椎间融合率高,术后相关并发症少。

    2018年10期 v.26;No.444 909-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75 ]
  • 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单束与双束重建的中期临床效果比较

    王思哲;王宾;郭强;滕学仁;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hamstring tendons,HT)单束重建与应用异体跟腱"Y"形双束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1年10月在青岛市立医院诊治的后交叉韧带损伤行PCL重建病例80例。其中,HT单束重建组40例,异体跟腱Y形双束重建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末次随访时的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ROM),并用Kneelax3评估膝关节屈曲30°和90°时的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5年以上的随访。单束组与双束组Lysholm评分分别由术前[(43.50±3.25)versus(44.28±3.36),P>0.05],分别提高至[(92.73±3.70)versus(93.76±3.88),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各组两时间点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膝关节ROM分别由术前[(95.08±9.20)oversus(92.10±8.80)o,P>0.05],分别提高至[(125.15±6.50)oversus(124.18±7.50)o,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各组两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屈膝30°位Kneelax3测量由术前[(13.35±2.56)mm versus(13.35±2.66)mm,P>0.05],分别减少至[(3.05±0.28)mm versus(2.85±0.22)mm,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各组两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屈膝90°位Kneelax3测量由术前[(13.55±2.75)mm versus(13.95±3.12)mm,P>0.05],分别减少至[(3.15±0.32)mm versus(2.80±0.25)mm,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各组两时间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HT单束及异体跟腱"Y"形双束重建PCL均能提高术后中期的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但双束重建与单束相比并无明显优势。

    2018年10期 v.26;No.444 913-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7 ]
  • 顽固性跟痛症的手术治疗

    李忠;姜厚森;刘俊华;曹振昊;杨学栋;石林;

    [目的]探索顽固性跟痛症的手术方式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6年12月本科手术治疗的84例顽固性跟痛症患者。根据术前压痛点、局部封闭疗效和跟骨骨刺情况综合判断分析,15例行跟骨钻孔减压术(减压组),29例行骨刺切除并跖腱膜射频消融术(切除组);19例行胫后神经跟骨内侧支松解切断术(松解复合切断组),21例行骨刺切除、跟骨钻孔减压、跖腱膜射频消融和胫后神经跟骨内侧支松解切断术(复合组)。[结果]四组患者的VAS评分随术后时间延长而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四组患者AOFAS-AH评分随术后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四组患者临床疗效优良率分别为:减压组93.33%,切除组93.10%,松解复合切除组100%,复合组95.23%,84例患者总体优良率为95.23%。[结论]顽固性跟痛症主要术式有跖腱膜射频消融术,跟骨骨刺切除术,跟骨钻孔减压术,胫后神经跟骨内侧支切断术,经术前充分的评估,根据疼痛的不同原因合理优化组合应用上述手术方式,临床效果满意。

    2018年10期 v.26;No.444 918-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1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22 ]
  • 应用皮肤牵张技术闭合四肢创面的临床观察

    晏兆魁;杨云;陈家磊;钟刚;方跃;

    [目的]观察皮肤牵张技术在闭合四肢创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2016年4月~2017年3月31例四肢创面缺损患者资料,其中牵张器组15例采用皮肤牵张器治疗,非皮肤牵张器组16例采用传统方法 (非皮肤牵张器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术后伤口感染例数、创面手术次数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牵张器组住院天数少于非皮肤牵张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3,P=0.003);术后牵张器组有1例出现感染,非皮肤牵张器组出现1例感染,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2,P=0.962);牵张器组创面手术次数与非皮肤牵张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8,P=0.252);牵张器组患者满意度高于非皮肤牵引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675,P=0.020)。[结论]与非皮肤牵张器组相比,应用皮肤牵张器治疗四肢创面皮肤缺损能够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患者满意度。

    2018年10期 v.26;No.444 923-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07 ]

综述

  • 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齐英娜;谭明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SCI中,不完全性SCI发病百分比和上颈SCI发病百分比逐年上升,完全性SCI发病百分比和下颈SCI发病百分比下降。目前研究发现手术减压安全有效,尽管SCI后手术干预方式和最佳时间存在争议。完全性SCI和不完全性SCI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不同,且研究发现减压时间影响SCI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部分研究证实早期减压可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但仍缺乏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因而建立具有良好临床相关性、可重复性、可调控性、可规范化操作的动物模型尤为重要。本文拟从以下2个问题进行综述:(1)急性SCI动物模型种类及优缺点;(2)慢性SCI动物模型种类及优缺点。

    2018年10期 v.26;No.444 927-9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下载次数:5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74 ]
  • 影响髋部骨折患者近期死亡的高危因素研究进展

    孙春生;李洪伟;郑欣;

    髋部骨折为老年人常见的低暴力损伤,为老年人跌倒后严重的并发症。老年患者因其自身特点发生髋部骨折后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所以了解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率的高危因素十分必要。目前认为影响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率的高危因素有四大方面:一般特征因素、伤前健康状况因素、治疗因素、血液学指标。本文对以上高危因素进行综述。

    2018年10期 v.26;No.444 930-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30 ]
  • 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入路及手术策略进展

    赵宝成;张金利;马信龙;

    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是目前创伤骨科治疗难点和热点之一。因腓骨小头遮挡,后外角韧带复合体、邻近腓总神经和腘血管限制使得该部位骨折难以显露和固定。入路选择和治疗方法存在很大争议。因此,需要熟悉治疗此类骨折的手术入路及其特点。临床关注的入路主要包括:改良的前外侧入路(Gerdy结节截骨,腓骨头截骨,股二头肌腓骨头截骨,股骨外上髁截骨),后外侧入路(Carlson后外侧入路,经腓骨颈截骨及腓骨小头上)及后内侧入路。胫骨后外侧平台骨折入路需要考虑骨折类型、其他象限受累情况、局部软组织条件及所用内固定进行确定。需要考虑体位、骨折形态、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对治疗的影响。根据文献报道提出累及后外象限的胫骨平台骨折入路选择和内固定流程。

    2018年10期 v.26;No.444 934-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5K]
    [下载次数: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57 ]

基础研究

  • 吉非替尼对骨折愈合中Ⅰ、Ⅱ及Ⅹ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

    袁功武;兰生辉;曾文波;刘曦明;聂宇;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抑制剂吉非替尼对大鼠股骨骨折愈合中Ⅰ、Ⅱ及Ⅹ型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大鼠股骨骨折模型,选择48只雄性4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通过灌胃予以溶于0.5%甲基纤维素的吉非替尼100 mg/(kg·d),对照组予以0.5%甲基纤维素。术后7、14、21、28 d取血清、骨痂组织及股骨,行ELISA检测血清PINP及CTX,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Ⅰ、Ⅱ及Ⅹ型胶原mRNA的表达,同时采用改良Masson染色对骨痂组织中的胶原蛋白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Ⅰ型胶原mRNA表达于术后7、14 d高于对照组,Ⅱ型胶原mRNA表达于术后14、21 d高于对照组,Ⅹ型胶原mRNA表达于术后7、14、21 d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PINP含量于骨7、14、21 d高于对照组,血清CTX含量在第7 d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改良Masson染色显示实验组第7、14、21 d基质中胶原纤维量多。[结论]通过吉非替尼抑制EGFR信号通路,增加了早期骨折部位骨痂中Ⅰ、Ⅱ及Ⅹ型胶原mRNA的含量,促进了早期骨痂中Ⅰ、Ⅱ及Ⅹ型胶原基因的表达。

    2018年10期 v.26;No.444 939-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6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35 ]
  • 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加强块重建重度髋臼骨缺损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研究

    付君;倪明;陈继营;邓涛;管海涛;贾承奇;徐驰;柴伟;郝立波;

    [目的]评价巴马小型猪髋臼骨缺损模型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加强块多孔内骨长入情况和生物力学性能。[方法]在巴马小型猪建立髋臼缺损模型,制备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加强块置于缺损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量多孔钛合金加强块多孔涂层内部结构参数(孔隙率、孔径和梁径),CT扫描三维重建测量个性化加强块置入术后的匹配率;力学试验机测量加强块的刚度、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以及加强块置入术后的生物力学;Micro-CT检查评价加强块多孔涂层内的骨长入和骨整合。[结果]钛合金加强块内部结构参数,总孔隙率为(55.48±0.61)%,孔径(319.23±25.05)μm,梁径(240.10±23.50)μm;力学性能参数:刚度为(21 464.60±1 091.69)N/mm,抗压强度为(231.10±11.77)MPa,弹性模量为(5.35±0.23)GPa。加强块置入术后的匹配度为:(91.40±2.83)%。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加强块的多孔涂层内有骨小梁长入;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加强块置入术后即刻和12周最大抗剪切强度载荷值分别为(929.46±295.99)N和(1 521.93±98.38)N(P=0.030)。[结论]本研究中设计的个性化3D打印多孔钛合金加强块具有良好的骨组织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性能。

    2018年10期 v.26;No.444 945-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2K]
    [下载次数: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71 ]

临床研究

  •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Neer Ⅲ、Ⅳ型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卢兆安;周建国;韩枫;王传文;赵咏梅;黄久勤;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解剖锁定钢板置入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Neer Ⅲ、Ⅳ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220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研究,病例收集时间为2014年3月~2016年9月,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微创组、传统组各110例,对比两种方法治疗老年Neer Ⅲ、Ⅳ型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差异。[结果]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微创组和传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个月,微创组的Constant-Murley总分、疼痛、肌力、日常活动、关节活动范围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个月,微创组的Neer评分、疼痛、功能、活动度、解剖位置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解剖锁定钢板置入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Neer Ⅲ、Ⅳ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基本相当,但是微创手术能够显著减轻创伤程度、减少手术时间及出血量。

    2018年10期 v.26;No.444 951-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63 ]
  • 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的颈椎骨折手术策略:根据损伤类型选择术式

    马骏雄;刘军;项良碧;

    [目的]探讨根据损伤类型选择术式的手术策略对于合并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在本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骨折生物力学特点,将强直性脊柱炎颈椎骨折分为两种类型,即经椎体长斜形骨折12例,经椎体短斜形骨折7例。同时参考骨折性质和神经损伤情况,制定相应手术方案。其中,经椎体长斜形骨折患者11例采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其中2例合并齿状突骨折,同时予以手术),1例采用前路手术;经椎体短斜形骨折4例采用前路手术,3例采用后路手术。根据ASIA分级标准评估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定期随访X线片、CT等,观察术后颈椎序列、内固定物及骨愈合情况。[结果]19例患者除1例死亡外,均获得平均24个月(12~28个月)的随访,植骨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4.5个月,未发生置钉造成的脊髓、神经根及血管等损伤。无内固定破坏。多数患者神经功能较前有所恢复。[结论]合并强直性脊柱炎的颈椎骨折患者病情复杂,手术难度大,应根据不同损伤类型和病情特点进行分类手术治疗,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2018年10期 v.26;No.444 955-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4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64 ]

经验交流

  • 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周围皮温测定意义

    赵晓东;吴月明;赵晓云;杨富强;孙艳芳;高学建;赵志刚;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周围局部皮温变化规律,为评估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内炎症反应持续时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60例膝关节单纯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采用同侧腘绳肌肌腱于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检测C反应蛋白(CRP)及各时间段双膝关节皮温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两侧皮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至术后第20周患侧皮温高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两侧皮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第24周两侧皮温差趋于正常,局部皮温增高提示关节内炎性反应。若皮温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应引起重视,警惕膝关节内感染的风险。

    2018年10期 v.26;No.444 959-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7 ]

  • 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 扶残助残 放飞梦想

    <正>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领导下,广泛团结与肢体残疾康复有关的矫形外科专家和专业人员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宗旨:根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章程,团结广大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同仁,坚持全面康复观点,推动康复医学研究,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康复医学,促进肢体残疾康复事业的发展,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任务:1、围绕国家规定的残疾人康复任务,积极开展残疾人康复专业学术活动;2、采用多种形式提高肢残康复专业人员学术及诊疗水平,配合有关部门完成残疾人康复任务;3、积极推广国内外肢体残疾康复的

    2018年10期 v.26;No.444 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