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科技信息

读者·作者·编者

临床论著

  • 计算机导航人工全膝关节置换与传统手术临床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董锐;陈述祥;林汉生;

    [目的]系统评价计算机导航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CASTKA)与传统TKA技术临床效果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Cochrane、EMbase、CNKI数字图书馆等数据库,并手工检索查找有关比较CASTKA与传统术式的临床试验研究报道。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查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估方法学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符合本研究设计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16篇,计算机导航组1003膝,传统方法组917膝。导航组下肢力线内翻或外翻3°以内的发生率高于传统组;胫骨和股骨假体冠状位对线内翻或外翻角在3°以内的发生率,导航组亦优于传统组。导航组在胫骨假体后倾角、股骨假体外旋角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传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技术相比计算机辅助系统能带来更佳的下肢力线和假体位置,但长期的临床疗效和CAS系统的临床效价比尚需更多研究。

    2010年23期 v.18;No.265 1937-1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11 ]
  •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严重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

    刘晓东;凃意辉;蔡珉巍;薛华明;杨安礼;

    [目的]探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严重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与手术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09年6月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18例(18膝)严重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疼痛及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HSS评分法),并测量术后膝关节力线与术前测量结果比较,分析术前病例的选择及手术技术。[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12~24个月),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时关节内侧间室负重和静息性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膝关节活动度达到平均100°(0°~120°);术后力线为平均内翻2°(0°~内翻5°)。HSS评分由术前68分(60~76分)增至85分(78~90分),优良率达89%。[结论]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严重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疗效,术前病例选择和术中在C型臂机监视下手术操作至关重要。

    2010年23期 v.18;No.265 1941-1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7 ]
  • 一期后路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腰骶椎后凸合并脊髓畸形

    刘福云;夏冰;牛学强;董延召;李新伟;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腰骶椎后凸合并脊髓畸形一期脊髓圆锥松解、后路顶椎切除椎弓根钉腰骨盆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步骤包括椎弓根钉固定腰椎、骶椎或髂骨翼,松解圆锥,后路切除顶椎,加压矫正后凸并自体骨加异体骨植骨融合。[结果]5例患儿后凸及神经症状逐渐加重。全部病例合并脊髓纵裂脊髓空洞脊髓低位栓系,固定1~3个腰椎节段。术前后凸Cobb角52°~91°,平均76°,术后Cobb角后凸15°~30°,平均22°,校正率63%~80%,平均71%。手术时间225~390分,平均300min,出血300~600ml,平均420ml。随访时间24~52个月,平均32个月。1例术后短暂神经症状加重,随访时5例神经症状均较术前好转,3例恢复明显。[结论]一期脊髓圆锥松解后路顶椎切除椎弓根钉腰骨盆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腰骶椎后凸合并脊髓畸形短期随访疗效好,手术可导致神经症状短暂加重。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并发症越少。

    2010年23期 v.18;No.265 1945-1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3 ]
  • 骨形态生成蛋白治疗骨折的系统评价

    耿彬;陈永刚;夏亚一;汪静;王翠芳;

    [目的]系统评价骨形态生成蛋白对骨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按照Cochrane协作网制订的检索策略进行检索,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10年6月)、EMBASE(1974~2010年6月)、Cochrane图书馆(2010年第6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10年6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2010年6月)、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0年6月)及万方数据库(1979~2010年6月)。手工检索相关的中英文骨科杂志和会议论文。纳入骨形态生成蛋白治疗骨折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员独立提取资料,并对其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64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骨形态生成蛋白(BMP)可以提高治疗急性骨折的愈合率[RR=1.40,95%CI(1.10,1.79)P=0.007],但不能提高骨折不愈合的愈合率[RR=1.09,95%CI(0.93,1.27)P=0.27];另外,应用BMP治疗骨折后发生疼痛的不良反应减少[RR=0.85,95%CI(0.74,0.99)P=0.03],但对感染没有作用[RR=0.96,95%CI(0.68,1.36)P=0.83]。[结论]骨形态生成蛋白(BMP)可以提高急性骨折的愈合率并减少疼痛不良反应的发生。但限于纳入研究在方法学方面的局限性,尚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论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2010年23期 v.18;No.265 1949-1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2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11 ]
  • 锁定钢板与解剖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王维山;董金波;李宽新;何斌;李长俊;史晨辉;

    [目的]比较锁定钢板和解剖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为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本科进行治疗的11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53例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LP组),62例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AP组),并从术中出血、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费用和关节功能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均获随访6个月以上,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在治疗费用LP组(19429±344)元明显高于AP组(12485±257)元(P<0.01),而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LP组显著低于AP组(P<0.01),分别是(225±25)和(362±29)ml及1.89%和12.9%。手术疗效根据Neer评定标准,LP组优良率为96.2%,显著高于AP组82.3%(P<0.01)。[结论]尽管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费用相对较高,但其具有创伤小、固定牢靠,并发症少、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尤其适合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

    2010年23期 v.18;No.265 1955-1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52 ]

综述

经典文献史料

征订

实验研究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定向诱导的神经元样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

    张增山;文益民;

    [目的]探讨一定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能力,并进一步研究两种细胞联合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pinalcord injury,SCI)的效果。[方法]选取3个月龄雌性SD大鼠62只,2只处死后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于细胞培养和分化研究,剩余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法制备T9~11SCI模型,然后随机分为4组(n=15),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干细胞组,C组为神经元样细胞组,D组为联合移植组。诱导后的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各组细胞用Hoechst33342标记,脊髓损伤模型建立1周后将细胞以局部注射的方法移植到损伤区,细胞移植后的1、2、4、6周对各组动物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并行HE染色、荧光显微镜、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在体内的存活和分化。[结果]术后2、4、6周各细胞移植组BBB评分较空白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D组高于B、C两组(P<0.05),B、C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示B、C、D组术后6周的脊髓空洞较A组均减小,以D组最明显;荧光显微镜显示移植的细胞存活于脊髓损伤的区域;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诱导后的细胞与体内存活的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神经丝蛋白200(neuroflament200,NF-200)表达呈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表达呈弱阳性,其中D组NSE和NF-200阳性细胞数量较多,B、C两组较少。[结论]体内体外一定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都有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能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定向诱导的神经元样细胞都可用于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但以两者联合移植治疗的效果最佳。

    2010年23期 v.18;No.265 1970-1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73 ]
  • 白介素6对人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

    董振辉;王德春;

    [目的]研究炎症因子IL-6对人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培养人髓核细胞,将细胞随即分为4组:IL-6刺激组;IL-6+P38MAPK阻断组;IL-6+JNK/SAPK阻断组及对照组。然后用AnnexinV/PI染色流式细胞仪和TUNEL法检测髓核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检测P-P38MAPK和P-JNK/SAPK的表达及定位;West-ern印迹法检测P38MAPK、JNK/SAPK及各自活化形式,即P-P38MAPK和P-JNK/SAPK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和TUNEL法检测凋亡结果中,IL-6刺激组相对于对照组及各阻断组有着较高的凋亡细胞密度(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IL-6刺激组P-P38MAPK和P-JNK/SAPK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均有表达,各阻断组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可见少量表达,与IL-6刺激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仅见极少量表达;Western印迹法结果显示P38MAPK,JNK/SAPK在各组髓核细胞内均有表达,但无活化形式,IL-6刺激组可见P-P38MAPK,P-JNK/SAPK表达,但相应阻断组无表达。[结论]外源性IL-6可通过P38MAPK和P-JNK/SAPK途径导致人髓核细胞凋亡。

    2010年23期 v.18;No.265 1976-1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90 ]
  • 新型抗结核多孔磷酸钙骨水泥缓释载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叶向阳;甄平;李晓飞;赵东华;高明暄;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抗结核多孔磷酸钙骨水泥缓释载体,研究其体内外性能。[方法]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利福平-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利福平-PLGA微球),测定载药量,包封率并行体外缓释实验。将微球以10%、20%、30%(W/W)的比例分别与磷酸钙骨水泥(CPCs)复合,制备载有利福平-PLGA微球的多孔磷酸钙骨水泥,测定材料的孔隙率及抗压强度,筛选出合适比例。将材料的浸提液与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共培养,以MTT法测定增殖率,成骨能力以试剂盒检测碱性磷酸酶的水平。将利福平-PLGA微球-CPCs(实验组)及利福平-CPCs(对照组)分别制成相同直径的圆柱状试件,分别植入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股骨髁中,于术后2、4、8、12周取植入区旁的髁旁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局部组织药物浓度。术后12周取各组骨标本行组织切片观察,评价材料降解情况及骨组织生长情况。[结果]10%、20%、30%利福平-PLGA微球-磷酸钙骨水泥试件的总孔隙率,大孔率和抗压强度分别为(54.76±1.31)%、(13.67±1.62)%、(11.89±0.96)MPa;(63.76±1.35)%、(23.87±1.67)%、(4.8±0.68)MPa;(72.97±1.10)%、(37.87±2.08)%、(1.03±0.65)MPa。rBM-SCs在利福平/PLGA微球/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上生长较好,细胞增殖及碱性磷酸酶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依据生物材料细胞毒性实验琼脂覆盖法测定材料细胞毒性为0-Ⅰ级。利福平缓释效果优于利福平-CPCs组(P<0.05),且利福平-PLGA微球-CPCs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在利福平的最低抑菌浓度(MIC)10倍以上。利福平-PLGA微球-CPCs试件植入体内12周时,材料降解明显快于利福平-CPCs试件组,实验组材料植入区的骨长入率为(84.56±1.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56±1.34)%(P<0.05)。[结论]利福平-PLGA微球可显著提高磷酸钙骨水泥的孔隙率促进其降解,微球降解形成互相连通的大孔隙(>50μm)显著提高了骨细胞的长入率,从而加速CPCs降解;同时利福平药物能较长时间缓释,在结核病灶局部能长时间维持有效的抗结核药物浓度,有望达到有效降低骨结核术后复发率的目的,可用于结核性骨缺损的修复与骨重建。

    2010年23期 v.18;No.265 1981-1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80 ]

影像学研究

  • 骨髓水肿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相关性的MRI研究

    朱峰;李慎江;崔学峰;刘敏;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head,ANFH)骨髓水肿的MRI表现,评估骨髓水肿与ANFH分期的关系。[方法]对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05例(155髋)ANFH的MRI表现进行分析,通过反转恢复脂肪抑制序列T2WI的图像确认骨髓水肿,按水肿范围将骨髓水肿分为0~3期,并将骨髓水肿的分级与ANFH的分期进行比较。[结果]骨髓水肿于冠状位STIR-FS-T2WI上显示清楚,67.7%的ANFH股骨上段可见1~3级水肿,以坏死Ⅱ期(65.9%)、Ⅲ期(92.2%)患者骨髓水肿最多见且明显。坏死I~III期与骨髓水肿分级有关(P<0.001)。Ⅰ~Ⅲ期坏死间骨髓水肿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骨髓水肿分级的平均秩次逐渐加大,Ⅰ级、Ⅱ级、Ⅲ级分别为37.16、62.37、89.13。[结论]反转恢复脂肪抑制序列T2WI是显示骨髓水肿最敏感的方法,骨髓水肿的概率和程度与ANFH的分期密切相关,了解骨髓水肿的情况可作为评价病情进展及疗效判断的指标。

    2010年23期 v.18;No.265 1987-1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00 ]

经验交流

  •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中远期疗效观察

    李冬松;李叔强;蔡波;冯卫;杨晨;宫宇宝;齐欣;刘建国;

    [目的]探讨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技巧及经验,了解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中远期疗效。[方法]2001年1月~2007年6月,对27例(27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男性8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40.6岁(21~69岁)。所有患者均行单侧全髋置换。[结果]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2~6年,平均48个月;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9.2±3.6)分恢复到术后4年的(82.4±4.1)分(优4例、良17例、可6例),与术前比较Harris评分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截止目前无1例翻修,术后6个月,患者均能下地行走、生活自理且恢复日常工作。[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但手术难度较大,并发症较多。术前细致周密的治疗方案,充分考虑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原发及继发性病理改变,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术中特别需要考虑两侧肢体的长度、外展肌的平衡、软组织的松解,处理好髋臼骨缺损、髋臼及股骨近段的畸形、选择好合适的假体,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2010年23期 v.18;No.265 1991-1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88 ]
  • 胸腰椎骨折并侧方移位的分度及治疗

    陈前芬;肖增明;陈晓明;宫德峰;罗高斌;吴昊;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并侧方移位的临床特点、分度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收住的60例胸腰椎骨折并侧方移位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胸腰椎骨折并侧方移位合并椎体前或后脱位51例(85.0%),伴有附件骨折50例(83.3%)。临床分度:Ⅰ度19例,Ⅱ度21例,Ⅲ度13例,Ⅳ度5例,Ⅴ度2例。50例胸椎或腰椎骨折并侧方移位伴或不伴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均采用前路骨折复位,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术,其余胸腰段骨折并全瘫的10例患者采用后路骨折复位,椎板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复位,均无螺钉置入椎间隙,无钛板、螺钉折断、滑脱等手术并发症。38例不全瘫和6例无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复位后无症状加重,16例全瘫患者复位后瘫痪平面未升高。术后随访24~52个月,平均36.9个月。全瘫患者和不全瘫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地恢复,术后3~12个月植骨融合,完全融合53例,部分融合7例,无椎体高度丢失。[结论]胸腰椎骨折并侧方移位属于不稳定性骨折,并容易引起脊髓神经损伤,应早期进行前路或后路手术治疗。

    2010年23期 v.18;No.265 1994-1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6 ]
  • 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骨折的治疗及预后分析

    李艳宝;孙海波;赵昌平;白志坤;潘进社;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2003年11月~2008年3月,共收治12例髋臼骨折合并股骨头骨折病例,行髋关节脱位闭合复位、骨牵引,10例行髋臼骨折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固定、股骨头骨折空心螺钉或可吸收螺钉固定,1例行髋臼后壁骨折复位重建钢板固定+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保守治疗。[结果]经2~7年的随访(平均4.5年),根据Thompson-Epstein的临床和影像学评定标准,疗效优2例,良5例,可2例,差3例,优良率58.3%。[结论]根据类型采用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法,早期治疗及功能锻炼,较晚负重,可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2010年23期 v.18;No.265 1997-1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2 ]
  • 爱惜康缝线在髌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张志强;王强;陶玉平;蒋百川;冯新民;王静成;

    [目的]探讨应用爱惜康的各种缝线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5月~2009年5月,将运用爱惜康缝线环形缝扎髌骨骨折分为薇乔组、普迪思组、爱惜邦组,共计3组102例。[结果]3组102例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3.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以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分别获得90.00%、96.97%、97.44%的优良率。[结论]爱惜康缝线环形缝扎治疗髌骨骨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且以爱惜邦为佳。

    2010年23期 v.18;No.265 2000-20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9 ]
  • 全髋关节置换术和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GardenⅠ、Ⅱ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肖锦春;郭炯炯;杨惠林;唐天驷;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 arthroplasty,THA)和空心螺钉内固定术(internal fixation,IF)治疗老年GardenⅠ、Ⅱ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随访5年以上行THA和IF老年GardenⅠ、Ⅱ型股骨颈骨折患者73例,平均年龄65.4(60~72)岁,骨折按Garden分型:I型32例,Ⅱ型41例,行THA术39例,行IF术34例,比较围手术期及术后5年的各项评估指标。[结果]THA组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高于IF组(P<0.001)。IF组术后并发症率为5.9%,THA组为12.8%。再手术患者THA组2例,IF组6例。两组的术后5年死亡率无显著差异。术后第5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IF组平均87.6分,THA组为86.8分,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F是治疗老年GardenⅠ、Ⅱ型股骨颈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应注意病例的选择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2010年23期 v.18;No.265 2002-20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38 ]
  • 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并内固定矫治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脱位

    唐焕章;徐皓;姚晓东;李庆忠;魏云超;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并内固定矫治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脱位伴前后、侧方移位畸形及脊髓损伤的外科疗效。[方法]2007年1月~2009年6月共收治12例胸椎及胸腰段脊椎陈旧性骨折脱位伴前后、侧方移位畸形及脊髓损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57岁,平均32.6岁。伤椎部位:胸椎5例,胸腰段7例。骨折类型按照Denis分型:所有患者均为骨折脱位型,表现为矢状面前后脱位,其中5例同时伴有冠状面侧方移位畸形。患者术前均有程度不等的腰背部疼痛,局部压痛、叩击痛。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9例,B级2例,C级1例。伤后至手术时间为4周至2年不等,术前平均病程6.3个月。所有患者一期经后路置入4对椎弓根钉,行伤椎全脊椎切除,环脊髓减压,椎间撬拔撑开复位,可调式中空笼状钛合金人工椎体或钛网复合自体碎骨粒置入,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行邻近椎节固定,一期矫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X线检查了解胸腰椎前后、侧方移位畸形矫治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随访12~40个月,平均2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无加重损伤,不完全损伤的3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脊柱内固定物在位,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脱位畸形已矫正,脊柱序列恢复良好。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内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并内固定能彻底减压、缓解疼痛,能有效矫正畸形、恢复脊柱序列、重建脊柱稳定性,有效地矫治胸腰椎陈旧性骨折脱位。

    2010年23期 v.18;No.265 2004-20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12 ]
  • 股骨颈扭转角的CT测量及临床价值

    朱求亮;袁剑峰;许斌;赵立来;戎露江;罗建民;

    [目的]通过CT成像描述股骨颈旋转角并测量数据,探讨临床价值。[方法]用螺旋CT扫描15个健康成人志愿者双侧股骨上段,三维成像,描述并用二种方法测量股骨颈扭转角。[结果]股骨颈扭转角是股骨颈截面最长径与股骨上段长轴的夹角,"圆心法"测得成角左侧30.00°±3.23°,右侧29.07°±3.65°,股骨颈不同部位及左右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CT成像能良好显示股骨颈扭转角并测量,"圆心法"测量值理论上更接近真实值。此角度对股骨上端手术操作及内固定设计有参考价值。

    2010年23期 v.18;No.265 2007-20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3 ]

会讯

小改革

  • 便携式脊柱侧凸牵引器具的设计及研制

    汪小冬;高德华;姚晖;朱建英;

    [目的]根据多点牵引的理念,设计出包括横向推顶和纵向牵引的便携式脊柱侧凸牵引器具,实现两组矫正力的合力完成牵引,达到提高牵引的舒适度和患者对牵引得到依从性的目的。[方法]课题组提供设计的理念和图纸,由专业人员制作牵引床。[结果]按照课题组既定的理念设计出了由纵向牵引系统和横向推顶系统组成的新型便携式脊柱侧凸牵引器具,通过应力仪和压力感受器,并由电子显示仪显示和计算牵引力。[结论]新型便携式脊柱侧凸牵引器具,通过合力完成牵引,牵引过程中患者舒适,不良反应少,牵引床操作简便,占用空间小,牵引力的显示清晰且可控,便于对牵引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

    2010年23期 v.18;No.265 2010-2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79 ]
  • 股骨小转子复位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李鹏;贾玉华;曹培锋;洪勇平;

    2010年23期 v.18;No.265 2013-2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7 ]

个案报告

短篇报道

国际会讯

专家论坛

国外文摘